栏目:留学生落户上海咨询 人气:0 日期:2021-12-23
免费提供最新落户政策及一对一落户上海方案
留学生/应届生/非婚子女 落户上海咨询
上海市长杨雄昨天在第27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上表示,上海要实施更开放的引进政策,降低在沪工作的门槛。
杨雄在报告中说,本次会议以为主题,这也是上海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。创新是时代进步的永恒主题,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。总书记去年在上海考察时要求我们,牢牢把握科技进步的大方向,牢牢把握产业革命的大趋势,牢牢把握人才集聚的大举措,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。这是对上海发展的新要求,也是上海推进创新驱动发展、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。
杨雄说,建设科技创新中心,上海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条件。我们拥有大量的科技资源。全市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超过20万,其中中国科学院、中国工程院院士165位,占全国总数的11%。拥有各类高校68所、高新技术企业5400多家,集聚了集成电路研发中心、微小卫星中心等数十个研发机构,还建成了上海光源、蛋白质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。我们具有较强的创新成果产出和转化能力。近年来,陆续形成了光刻机、刻蚀机、影像诊疗、重大新药等一大批具有水平的创新成果,大型客机等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取得重大进展。我们具有较高的创新开放度。在沪外资研发中心达到300多家,其中世界500强企业研发机构120多家,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/4和1/3。同时,大量上海企业在硅谷等地设立了多种形式的研发机构。我们拥有较好的创新生态环境。现有孵化器149家,新型创业服务机构近100家,还先后开展了股权激励、国际人才引进等一系列科技体制机制改革。
国际经济、金融、贸易、航运中心建设20多年持续推进,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两年来的改革成果,为科创中心建设提供了更的综合服务、更开放的制度环境。
杨雄说,为了系统推进科创中心建设,我们开展了一年的深入调研。今年5月制定发布了建设科创中心的22条意见,提出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目标,就是建设一个综合性、开放型的科技创新中心,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,成为国际性重大科学发展、原创技术和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策源地之一。我们还提出分两步走:步在2022年前,形成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框架体系;第二步到2030年,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,跻身全球重要创新城市行列。
建设科创中心,我们将从四个层面推进。
,建设张江综合性科学中心。留学生落户由公安机关户政管理机构制作,用以记载和留存住户人口的基本信息的法律文书。户口是住户和人口的总称,计家为户,计人为口。我们将以张江地区为核心承载区,建设一个开放式的大型研究基地,汇聚全球创新资源,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,努力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。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,再打造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,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联合研究中心和创新型大学,汇聚一批全球科研机构和研究团队,努力在一些交叉前沿领域成为创新源头。
第二,建设一批共性技术平台。通过政府支持、市场化运作,在信息技术、生命科学、装备等领域建设一批开放式创新平台,攻克关键共性技术,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。同时,依托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和各具特色的产业技术研究院,加快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平台,提供更、更便利的综合服务。
第三,打造一批科技创新集聚区。我们将选择创新资源集中、创新特色鲜明、创新功能突出的重点区域,主要是张江、紫竹、杨浦、漕河泾、嘉定和临港等6个区域,集中布局重大科技项目,实施更聚焦的政策,实行更开放的体制机制,培育一批引领发展的创新型企业和高科技产业,努力把这些区域建设成为上海创新发展的新增长。
第四,推动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。我们要大力发展众创空间,这些新型创业服务平台数量众多、形式多样、分布全市,可以为创新创业者和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、便利化、开放式的综合服务,助推创新创业种子在全市各处开花结果。
杨雄表示,在科创中心建设的道路上,我们还有不少困难要克服,不少障碍要跨越。当前紧迫的任务是,创新科技体制机制,调整一批政策举措,突破一批制度性瓶颈。
,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政府管理制度。海归上海落户派出所的户籍民警,负责登记造册、记录各家成员姓名、性别、年龄、职业、住址、成员关系等各类资料。留学生落户由公安机关户政管理机构制作,用以记载和留存住户人口的基本信息的法律文书。户口是住户和人口的总称,计家为户,计人为口。创新要素需要流动,不流动产生不了新技术、新产业。当前政府对创新活动管得仍然太多,制约了创新创业主体的活力,必须作出大的调整。
我们要减少政府对企业创新活动的管制。限度取消企业资质类、项目类行政审批事项,放宽新业态、新产业的市场准入。同时,对必须保留的审批事项,全部向社会公开,没有公开的不得再实施行政审批。
我们要改革政府扶持创新活动的机制。以前政府主要是支持创新产品的生产供给环节,今后更多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,支持创新产品的用户方和消费环节。降低政府采购门槛,扩大创新产品采购比例,为创新产品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。
第二,建立积灵活的创新人才发展制度。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。要建立健全引进人才、使用人才的体制机制,形成人尽其才、才尽其用的政策环境。
我们要实施更开放的引进政策,降低在沪工作的门槛。今后外籍人才申请不再区分从事什么行业、担任什么职务,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5年期工作类居留许可不再受60周岁以下的年龄限制,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可直接留在上海创新创业。
我们要强化人才激励机制,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。现在高校、科研机构和国有企业受现行制度影响,科研人才的收益和贡献不匹配。今后,要按照对科技成果的贡献度分配收益,科研人才收益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中的占比大幅度提高,收益形式可有股权激励、收益分红等多种形式。
我们要创新人才评价制度,更多依靠市场评价、社会评价。改变过去以学历、资历、职称等为主要依据的人才评价方式,形成以能力、业绩、贡献为主要标准的人才评价导向,建立社会评价与企业评价的有效衔接机制,引导更多的人才参与创新、投身创业。
第三,健全企业主体的创新投入制度。激发企业创新投入的动力,关键是要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,建立符合创新型企业成长规律的投融资机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