栏目:留学生落户上海咨询 人气:0 日期:2019-05-26
免费提供最新落户政策及一对一落户上海方案
留学生/应届生/非婚子女 落户上海咨询
近期,本报《求职广场》刊发了第一代农民工陈秋喜回乡还是留下的故事,引起许多读者和职场专家的讨论。陈秋喜选择留下,面临的是扎根的问题,选择回乡,面临的是重新创业的问题。可是,无论扎根还是回乡创业,对于第一代农民工而言,都非易事。
回乡:也会有发展空间
“如果我是陈秋喜,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开,因为在工作了20多年,没房没车,家人还要分离,不能团聚,实在是没必要留在这里了,早该回去发展了。”
他也在工作了20多年,从1986年来读书,1990年中专毕业后就一直在生活和工作,当时他们是包分配的,其他同学都进了国营单位拿着100多元的工资,而他勇敢地去了顺德一个香港老板的私企,工资比同学多一倍,后来又跳槽到台资企业,在珠三角“混”了4年,1994年回到开了个店做批发。海归落户上海虽然现在房子有两三套,孩子、父母也都在生活,但总感觉自己还不是人,因为户口不在,没有医保,父母七八十岁了,坐车也没优惠。孩子读书交了5万元赞助费,现在小学毕业,成绩不错,但因没户口不能派位,只能去考民校。所有这些,都让他感觉低人一等。
在打了11年工的潮州钟先生认为:陈秋喜将父母和孩子接到并不现实,现在国家有一些优惠政策,回家乡也会有发展的空间。
留城:仅仅为了梦想
对于陈秋喜的回乡做法,生于1982年的黄建斌并不认同,黄建斌属于第二代农民工,2002年高中毕业,2003年从清远老家来到打拼,经历的行业包括房地产按揭、货运出口、办公设备和广告影视。出于对电影的热爱,2009年,黄建斌辞掉工作,专心在番禺市桥进行剧本创作,无奈电影行业的不景气和自己草根出身,黄建斌的三年心血目前“颗粒无收”。黄建斌也面临着回乡还是留下的问题,只不过,他首先把回乡的想法去掉了,因为一穷二白的家乡根本没有太多机会留给年轻人,更不用奢谈投身电影的梦想。如果继续留在,心灰意冷的他已经看不到一丁点的希望,如果远走上海,成为“北漂”一族,前途也渺茫。
难以扎根的何止农民工?
外企小白领也感迷茫
“陈秋喜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创业还是回家的问题,而是农民工扎根在的话题。上海留学生落户农民工在这里付出和收获,他们的代价很大,最终却留不下来。”某外企PR关澜读完上周的报道,感同身受,也给记者发来一封邮件。关澜表示,她大学毕业之后选择在工作,虽然在CBD高高的写字楼里打卡上班,用Iphone手机,被同事称呼英文名,嘴边不时蹦几个英文单词,但这些年过去,依然住着窘迫的出租屋,依然买不起房子,找不到对象。其实,自己何尝不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民工。
在,除了这份工作,关澜没有户口,没有房子车子,没有家,没有亲人,每年她只能在春节的时候见一次家人,就像一只从大树上飞出来的小鸟,努力地飞,却在没有找到长久的歇脚之地。
为什么陈秋喜最终还是选择了走,这其中有深层次的原因。 号角企业管理首席顾问曾文认为,第一个原因是观念。中国几千年形成的“故土难离,落叶归根”的观念,代表了大多数离开故土来到发达城市工作的人固有的思想,不管在城市是成功还是落寞,未来回归原点,这是他们必然的选择。第二个原因是现实。因户籍制度、子女受教育限制等,很多农民工很难在城市找到归属感,他们大多数人只是把城市作为工作赚钱、增长见识的地方,而不是自己的家。第三个原因是个人。第一代农民工学历都不高,长期从事城市中低级的工作,靠卖力气而不是卖智慧生活,力气是会衰竭的。当城市在向高技术含量转移时,人才也必然向“高精尖”转移,是走还是留,就变成他们必然思考的问题。
南粤人才市场职场专家刘先生表示,“我心安处即是家”, 政府部门应该及时了解、尽量满足农民工的需求,完善相关的就业制度,为农民工搭建更有效的就业沟通平台,给予他们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。留学生落户中介
回乡创业要利用好过往经历
男人四十,事业、家庭的重量都担在肩上,此刻放弃22年在的积累回家乡去创业,需要十二分的胆量及魄力。来自中华英才网的职场专家黄立逵对陈秋喜的勇敢表示赞同和支持。但创业非易事,从无到有的阶段,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人、财、物的准备上,还有时机的选择。虽是家乡,但在外22年,陈先生需要重新了解家乡的变化,了解当地的需求。黄立逵表示,与其从零开始,不如选择自己熟悉的工作和行业,把自己过往的经验及资源、人脉等调动起来,在家乡当地开展业务,相信会比毫无准备地进入一片陌生市场要容易得多。
“有一个真实案例,她原是资深猎头,后来母亲得了重病,她觉得亲情重要,为了尽孝,她辞职回到了广西老家。由于在外工作有一些积蓄,这位女士回乡后开始置业,并投资一些金融产品。”香港人本机构资深顾问孙颖认为,不同的人,选择回去的路径是不同的。有的人辞职回乡,老板会让他去拓展业务,尤其是快消品和纺织服装,回到老家也可以做经销商,甚至托管老板开设的分公司,再或者投入少量资金成为分公司的小股东。这种把的商业模式拷贝回乡的做法,不仅对于当地发展,对于回乡者本人都是双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