栏目:海归资讯 人气:0 日期:2019-04-30
免费提供最新落户政策及一对一落户上海方案
留学生/应届生/非婚子女 落户上海咨询
留学生落户上海网报道“海归”浪潮日渐汹涌,精英光环渐渐褪去。2014年3月的一份数据显示,中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已达144.48万人,仅去年一年就达35万。专家预测,今年将迎来“史上最大海归潮”,“海归”人数将比去年增长近半,而未来5年,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超过出国人数的历史拐点。“海归”不再稀缺,同时,对“海归”含金量的质疑也成为社会热点。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,年轻的“海归”们正在走过怎样的人生轨迹?听听几位80后、90后“海归”的求职创业故事,你会发现他们有成功的欢笑,也有失败的泪水,相同的是,留学的视野和体验,以及国人对“海归”渐趋冷静的态度,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和人生路径。
创造,行动比梦想更重要
唐明,28岁的海归大男孩,很难想象他已拥有两家公司:一家互联网科技公司,一家教育咨询公司。记者去采访,他正忙着商谈业务,手机、座机响个不停。
唐明对商机嗅觉灵敏,行动能力超强,似乎是天生的创业者。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[微博]工商管理系本科毕业后,他去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念MBA,刚入学就做了一笔业务——二手家具回收。暑期,毕业生甩卖家具,唐明租了辆卡车回收,很快新学年开始,他把旧家具转手卖给新生,一个多月赚了3000多美金。接着,他课余做汽车销售,卖了69辆车,赚到几万美元的丰厚薪水。
留学生活,既给唐明学以致用、牛刀小试的机会,也让他直接体验美国人的开拓精神和合作意识。美国互联网科技领先,唐明决定抓住这个领域深耕。机缘巧合,他认识了一位苹果公司的技术人员,二人一拍即合,共同创立了一家IT公司,主营网络软件,拿到好几项专利。
“回国发展是因为高铁上的一次巧遇。”唐明笑道。2012年,唐明毕业回国,在从北京回南京的高铁上,身边坐着一位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,聊天中那人“怂恿”唐明申请南京市政府的“321”人才计划。当时离截止时间只有4天,而且竞争对手中有名校的“海归”博士、著名专家学者,向来勇往直前的唐明有点不自信了:自己只是硕士毕业,算得上顶尖人才吗?“但MBA教给我的第一个信条就是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,这已经成为我的人生准则。”于是他严阵以待,熬了几个通宵,写了份详尽得体的申请,其中自然有他的创业史。正是这份创业史让唐明脱颖而出,拿到了南京市一份优厚的政府扶持礼单:150万创业启动资金,3年免费的办公场所,3年免税收。
直到现在,唐明还为一张作废的机票而得意:“2012年回国前,我就买好了去美国的机票,韩亚航空的,后来留在南京创业,那张机票就废掉了。”一张机票换来一个难得的机会,值!
不过,创业并不总是一帆风顺,尤其,中国工商社会的理念、规范、制度完善程度与美国有不少差异,美国的管理和技术在移植中必须有所调适和修正,唐明觉得压力不小。比如天使投资,国外的投资人看重的是创意,而国内投资人还会考量你的“关系”,甚至更愿意你抄袭国外某个成熟的思路,立马产生利润。
此外,中美社会的文化差异也要求唐明调整工作思路。他创办南京锐朗国际英语的时候,开设特别课程,旨在帮助准备留学的学生提高课堂参与度、演讲水平、融入当地生活的社交能力等,这是唐明留学时感到中国学生最突出的短板。他举例说,“老师提问1加1等于几,中国学生要明确答案是2时才愿意举手回答,国外学生则是踊跃举手,答案是3是4都可以。在他们的生活中,参与比成绩更重要。这个文化差异不克服,中国学生就无法融入美国社会。”然而这特设的课程推广时阻力重重,“因为父母认为,我花了钱,就要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,就是孩子的雅思、托福成绩提高多少分,所以我们后来增加了英语考试培训。”
唐明的工作重点还是在互联网技术。他的科技公司代理媒体广告业务,并凭着手上好几项专利,成为不少传统媒体拓展网络空间的战略伙伴。
对唐明而言,美好人生就是创造的人生,其中,他的价值排序首先是创业,爱情、家庭、享乐的需求都可以延后满足。他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,一周只休半天。眼看就要三十,父母催着相亲,唐明却不着急,“如果有缘找到合适的,就结婚;如果找不到,三十几岁结婚,在这个时代也很正常。”